前段时间我去看电影《喜欢你》,遇见一对很特别的男女。
我经常看周末早场电影,安静人少,结束不耽误做其他事,那天9:30的早场,整个放映厅只有不到10个人,和我同排的情侣很有意思,他们坐在靠边的位置,男人座位旁边的走道上,还放着一个登机尺寸的旅行箱。
电影放到3/4,男人对女人耳语几句,贴了贴脸,拿起自己的旅行箱,尽量不干扰别人观影,离开了放映厅,女人继续安静地一个人看完。
情侣一起看爱情片都要中途离场?我有点纳闷。
散场后,我到书店买两本书喝杯果汁,正巧遇到电影院里的女孩,她站在书架旁边,手里是我的新书《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作者遇见读者,总是特别感谢,我主动搭讪:谢谢支持新书啊。
她一愣,反应过来:筱懿姐,刚才你也在看电影吧?
我笑说:是啊,跟你一排,看到你同伴先走。
她也笑了:那是我老公,我们俩看电影,基本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
我才知道,她先生是区域销售负责人,出差比在家多,俩人都爱看电影,可是,要凑在一起看一场完整的电影却并不容易:经常好片上映,先生出差;快下线时先生回来,排片时间都很差,甚至和出发行程撞车,于是,两人约好了,哪怕看不完全场,一起看个半场,有共同话题聊,也值得。
我问她:看不完整场,你俩不遗憾?
她答:那总比什么都没看强吧?我以前挺有点所谓的完美主义,觉得如果做不到尽善尽美,还不如不做。但是,这在爱情和婚姻里根本行不通,感情到处都是遗憾,如果不做,就是零收获,只要做一点,就有一点收获。看电影是我们俩最大的共同爱好,即便有遗憾,也一直坚持尽可能地陪着对方,离场又不是散场,不过是换了种方式陪伴,刚刚他去赶飞机,起落来回都会给我信息。
她说完笑笑,脸上没有任何委屈,知足而温和。
谢谢你为我捡了一地鸡毛
今年4月我去摩洛哥旅行,摩洛哥是个特别“难去”的国家,东亚地区无论中国、日本、韩国都没有直达航班,只能在西亚或者欧洲转机,全部飞行时间超过20个小时,在2016年6月对中国开放免签之前,办签证很困难,所以,那里的中国人非常少。
即便很少的中国人,我依然听说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爱情故事。
那天,大家跟着导游在马拉喀什巴伊亚皇宫附近走街串巷逛菜场,摩洛哥人爱吃鸡肉,却从不吃鸡头、鸡脚、内脏,他们用这些喂猫。
导游指着猫笑说:摩洛哥的中国导游大都知道薛姐的故事,她10年前从国内嫁过来,老公是摩洛哥人,原本去中国学汉语却带回来一个老婆,东西方审美观差异很大,薛姐在中国人眼里不算独特,但在摩洛哥老公眼里,爱情加上审美,她就是超级美女,宝贝得不得了。
薛姐不习惯摩洛哥饮食,老想吃国内的炒鸡杂,她老公都没见过鸡杂长什么样,就到菜市去问,其他摩洛哥人也不知道,于是给他包了一堆鸡毛、内脏带回家,献宝一样送给薛姐,还说是个惊喜。
停顿一下,导游接着说:每次来了新导游,薛姐都要又感动又得意地秀这个恩爱,我们都感慨,在国内送花送首饰都搞不定的爱情,在摩洛哥送一包鸡毛就过关了。
我们也笑起来,团里有人说:哪里是鸡毛搞定的薛姐,那是爱情的诚意感动了人家。大多数女人要礼物要陪伴都是要一份关心,你心意到了,女人不会太强求,最可恨的是“劣质陪伴”,人在却心不在焉,陪太太女朋友像打卡签到,只求“我来了”,却边来边开小差,谁会领情这样的陪伴呢?
导游很配合地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领着大家继续往前走。
我没见过薛姐,但能想象她秀恩爱时的小幸福。
即便先离场,也坚持不散场
什么是爱情中高质量的陪伴?
不是24小时连体婴儿一样黏在一起,你看你的手机,我打我的游戏,而是,即便你只有10分钟的空闲,却认认真真给我打了电话,听清我说的每一个字;
不是强求你陪我逛你不喜欢的街,边逛边走神,表情茫然地刷卡买单,而是,用心地一起看完哪怕3/4场我们都喜欢的电影;
不是在一起无话可说,分开总要靠微信联系,发一堆表情符号示爱,而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分开后各自安好,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和空间。
那些爱情中高质量的陪伴,并不靠时长取胜,它是诚意的质感。
如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爱情也有五个层次需要:
第一层,生理需求,彼此陪伴,生理慰藉;
第二层,安全需求,彼此诚意,心理自信;
第三层,社交需求,彼此骄傲,愿意“秀恩爱”;
第四层,尊重需求,彼此鼓励,三观一致;
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彼此成就,1+1>2.
那位只看到3/4场电影的读者后来告诉我:
生活中有多少亲人、爱人和友人能够陪我们走完全场?再相爱的人也不可能同时离去,能生死契阔白头偕老,是幸福;有生之年用心陪伴,是另外一种幸福,不强求“完整”和“完美”,愿意接受有遗憾的幸福,愿意付出力所能及的陪伴,也是别样的圆满,和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尽力。
你看,他即便先离场,也坚持不散场,这份诚意,我感受到了。
她说这话时,眉梢传情,眼角含笑。
优质的陪伴并不仅靠时间;劣质的陪伴,又哪里配得上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