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古村落航拍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承载着风霜雨雪中的岁月变迁和袅袅炊烟里的风土人情。 陈上寨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南王岗村,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当地老人介绍,陈上寨是湖北黄冈义门陈族人陈清一迁徙光山而建。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为扩展生存、生产和生活空间,族人又在其后山另建寨分而居之,形成前有陈下湾、后有陈上寨的布局。 光山古村落 相传,陈上寨鼎盛时期建有石寨堡、石寨门、石寨墙;寨中设学堂、戏楼、夫子殿、八德堂;并置豆腐、挂面、纺织、木匠、石匠、铁匠、染坊、篾匠等手工业八作坊。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昔日陈上寨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我们这些老百姓,以前哪懂得古村落的价值,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在县城买房子,一年走一批,走到最后只剩下我们这些老人。房子也因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荒凉得很。”陈上寨村民陈大爷回忆道。 陈上寨古朴的寨门 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光山县上官岗村原书记、光山县发展投资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正双获悉陈上寨的情况后,坚定信心要让陈上寨重新热闹起来。既要将“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活力留下来,又要将传统村落特色延续下去,更要重新再现陈上寨“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的农耕文明的美妙画卷。这三个“要”,成了刘正双投身古村落保护工作的信念。 那么如何保护、修缮和利用这些古建筑,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刘正双(右)和村民一起修缮房屋 为了激发全体村民对“古建筑”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刘正双主动当起了“宣讲员”。他借用“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教育警句作譬喻,唤醒村民们对祖先留下来的资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全体村民的保护意识提高后,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形成了“一年修复、二年提升、三年示范”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寻找懂古建筑规划、设计和修复的人才,他把古建之乡——湖北大冶的朋友挖来,把已经退休在北京养老的文物局局长请回来,把在九华山从事古建的光山匠人找回来。再加上本村、本组的土专家,他很快确定了既符合历史实际、又能具体落地的方案。
没有钱,他发动从陈下湾、陈上寨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及身边的亲朋好友捐款。外出成功人士的捐款,特别是与之没有太大关联的人都在为其积极捐款,深深地感动了在家的留守人员。仅在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中,大家积极主动出力,上至八十岁老者,下到小学生,共出勤1800余工,捡石头、筑土墙出工1600余人次。仅在2021年一年时间,就把陈下湾的古夯土寨门和陈上寨的石寨门、石寨墙和古街道复建起来了。 四年来,利用多方筹资的近百万元,刘正双带领大家先后复建和修缮了陈上寨原有的石寨堡、石寨门、石寨墙、八德堂、八作坊以及学堂、戏台、夫子殿等;新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事迹馆、红色文化纪念广场;修缮革命烈士墓;配套相关附属设施及周边环境整治。这些工作实绩,为南王岗村荣获2022年“中国传统村落”荣誉称号作出了一定贡献,更重要的是在区域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走进陈上寨,遥望苍山,濒望龙湖,湖光山色两相宜。古村落蕴含着时光打磨的古朴味道,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秀美的田园美景,连接着人们对山水的情感,留住了悠悠乡愁。 “古村落既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少村民世代生活的家园。只有维护好固有的村落设施,找准平衡点和切入点,才能让古村落升腾起更多的‘烟火气’。”刘正双说道。 光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吕泓昊 周程新 金正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