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微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31|回复: 0

光山人,你支持为送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因为送灯,也是一种文化。

[复制链接]

577

主题

581

帖子

302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24
发表于 2017-2-13 09: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藕闲话

《正月十五话送灯》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第一为“元",夜为"宵",正月十五为此又被称为"元宵节"。


fbb24bedb3a54ac99100757738a56b04.jpg

据说元宵节始于秦,汉文帝时朝廷正始下令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元夕"、"灯节"等,流传已经有二千多年,是春节过后第一个全国性的重大节日,它把春节延伸的喜庆再次推向一个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为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过了正月十五,日子如烟花灿烂绽放过后,走向了平静,年真正过完了,该过月了。


年总是在人们的留恋回味中一滑而过,让我们从欢乐的疲惫中回到一天天实实在在的平淡的日子里,日积为月,月累成年,在年与年之间,月是这么漫长,需要我们用脚步一天一天地去丈量,人们为此感叹:"年好过,月难当"。为庆祝一年中的上元之夜,北方人多吃"汤圆",寄寓圆圆满满的企盼;南方人多闹"花灯",希望日子红红火火。


可我的家乡光山一带,很少有人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一般直称为"正月十五"或"十五",在这一天,白天既不吃汤圆,夜晚也不赛花灯,有着自己独特的过节习俗,饮食与一般过节没有什么分别,大鱼大肉尽其所有。除夕饭我们称为“大团圆饭",十五的晚饭我们称为"小团圆饭",其实吃"小团圆饭"的家人常常比吃"大团圆饭"的家人还要多些,因为我们这儿还有"十五大于年"的说法,意即过年回不回老家还不十分当紧,但过十五是要尽可能的回老家。


为什么十五在我们这一带这么重要呢?因为十五的夜晚,我们这有"送灯"的习俗。什么是"送灯"呢?估计全国知道的人甚少,因为这一习俗并不普及,除了我们光山及附近的商城县、新县的部分乡镇外,我知道的,仅有湖北、江西、东北极少数县域有这个习俗。


送灯,又称为送亮。十五傍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日落月升时分,以天色刚黑未黑尽为佳,一家之主就领着全家人,浩浩荡荡地去给逝去的新旧亲人坟前送灯。到了坟前,先把坟前的杂草枯枝除一除,整一小块平地,再点燃一只蜡烛,蜡烛外面先立插三或四支提前削尖了的长度适中的竹签,围着竹签套一个灯罩,罩住蜡烛好防风吹灭了烛火。早年都是手工用纸粘糊灯罩,现在一般是在集市购买塑料质地的灯罩,以红色为主。


蜡烛点燃了,一家之长先跪下给先辈烧带来的钱纸。钱纸是用"钱盏"打上铜钱印痕的土纸,据代代相传,这样的钱纸是通行于地府的钱币,逝者得到钱纸后在冥界就有钱可用了。在点燃钱纸时,跪着烧纸的一家之长会低声念着:公元某年正月十五,弟子某某恭请先人领起金银。这个仪式很庄重,早先是禁止身旁任何人说话的。钱纸燃烧到尾声时,家长总结性的向逝者叩三个头拜年,并可许点愿,家长拜完年后,别的家人按照辈份和年龄的大小依序给先人叩头拜年,都能许愿,请先人保佑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拜完年,最后的一道程序是放烟花炮竹,早年只放鞭炮,因为没钱买烟花。


八十年代后,烟花就成平常物了。中间有几年,有很多人家,为显示自己的孝心或是日子过得红火,彼此进行攀比甚至是为斗气,比着看谁放的烟花炮竹多,为此有的门户能在十五夜的祖坟处放十多万的礼花炮竹。近年好一些,但送灯时烟花炮竹仍是必需之物,小户人家也要耗资数百元不等,随着政府禁炮令范围的扩大,估计燃放烟花炮竹的习俗终要留在历史的回忆之中。纸烧了,炮响过,家长再领着送灯时来的家人踏上归程,只留下那灯罩里的烛火,还映红着坟头。各个坟头处的灯罩数量并不都相等,一般是先人有多少独立门户的后代,坟头就会点亮多少盏灯,出嫁的女儿家是不计的。


我们这儿传统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不观娘家的灯,所以十五夜极少有出嫁女儿回娘家的。女儿给父母先辈送灯在过去非常忌讳,一般表示这家没有男丁传人了。人们在十五给先人送灯,同时也不忘无主送灯的孤魂野鬼,常有人家在大路口,水塘边,山岗头为它们点燃一盏灯,慰藉它们在地下孤寂的亡灵。所有人家夜晚也是灯火通明,一夜不熄灯,既为避邪,更为吉祥喜庆。


我记忆中小时候与十五送灯相关的事要比现在单纯的送灯要多彩多色的多。记得那时家家户户十五那天或提前一、两天都自己动手用麻杆、秫杆、竹根、白纸、彩纸等材料扎灯笼,十五晚上各家门口都挂一、二盏灯笼,小孩子人人都提着一盏灯笼随大人去给先人送灯,到了坟头,就把灯笼插在坟头一边,送灯结束后,孩子们再拔起灯笼随大人回到村中,然后三、五成群,满村子乱跑,比谁家的灯扎得好。


我们村庄人口有三百多,村子里有旱船队、狮子队,送灯结束后,大人们玩起旱船,耍起狮子,先到各家门前"拜门子",然后集中到稻场表演,场地中心围满了全村的老老小小,场边燃起一支又一支的"火林子"(带有防风罩的大火把)。其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爆竹声声,狮舞船摇。山头村里稻场,灯火通明,映红满天。那祥和热闹喜气洋洋的场面,也不是除夕能比得上的。可惜这些,在我们村庄都为陈迹了。


送灯的习俗范围,在我们这一带方圆不过几十公里,起缘说主要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朱元璋的母亲乞讨路上客死于光山,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光山一带寻母坟未果,就下令这一带的人在正月十五夜每座坟头前点燃一盏灯,总有一座坟头是他母亲的,后来这习俗就延留下来了。第二种说法是光山一带的人根在江西,是清初移民到光山的,送灯是先辈移民从江西带来的风俗。我更认同第二种说法,因为我的祖上就是从江西移民到光山的。


ccbc5c2cfecafe207d995b81183aacd3.jpg

不管送灯究竟起于何因,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一习俗在我们这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在可预见的未来时光里,也绝不会戛然而止。这一小范围的习俗能顽强的逆周边的大环境代代相传,自然有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size=1em]送灯这一习俗的文化意义

一、它是一种孝道的传承,送灯虽然对逝者并无价值,却对后辈晚生有着具体的教育意义:敬老。

二、它加强了宗亲的认同感,只要是同一个祖坟的人,就是一家人,祖坟,是宗族的源头。

三、形象地回答了哲学界的两大难题: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长眠的先辈是我们的来处,我来于土,也终归于土。

四、洗礼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心少一点浮躁,少一点贪欲。"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五、让人生敬畏、感恩之心。敬畏来处,感恩先辈,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们。送灯的习俗,正是有了这些文化的内因,才有它的现实意义,才能代代相传。

我们光山人,应该为送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灯,也是一种文化。


古往今来,写元宵节的诗词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因为我记忆中的十五夜,正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可惜,再也见不到儿时那样的场面,过去了的美好,只能在记忆中重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山微生活 ( 豫ICP备15029603号 )

豫公网安备 41152202000006号

豫ICP备15029603号

GMT+8, 2024-11-25 08:50 , Processed in 0.07367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