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尚理,河南光山人,出生于1966年2月。199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儒家礼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礼宜乐和的文化理想》是2002 年巴蜀书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尚理。 金尚理博士在复旦攻博期间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作了别开生面的探索,他深切把握第一手资料,冷静思考,厚积薄发,多有创获。他还闲来弹奏古筝,加深体悟“礼宜乐和”的意境。金尚理的这部博士论文的出版,对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是有开拓性意义的。
礼学本是经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儒家的经学著作都是那些通过读书而入仕者的必读之书,由于这样的原因,礼学所描述的社会人生理想与历代读书人心目中对社会与人生的关怀就有了密切的关系。根据经书的记载,礼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它被认为是儒家学者对“三代”文化精华的全面提炼。对于历史上的那些读书人来说,提到三代之治,他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礼乐;而提到礼乐,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形态。尽管自秦汉以后,中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疆建国作为周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隐退,但礼乐文化作为士人的理想却一直盘桓在那些负有教化使命者的心中,它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所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谓文化的积淀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金尚理博士对中国礼乐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精详的论析,脉络清析而多有创建。他论述了礼在先秦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外修行的阶段。在此发展过程中,它不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蜕变,而是在不断积累中向纵深扩展。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至晚周时期已基本完成,且礼的理论形态也经过自晚周至秦汉儒家的制作与处理,并把它视为不易之论归之于经书当中,而对历代读书人产生影响。所以礼的三个发展阶段所含有的内容也因此而成为礼在后来延续过程中所一直具有的三项基本内容。唐宋以后,儒学思想虽然在形态上有所变化,礼学有衰微之势,但礼本身却一直存在于实践领域中,尤其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家庭宗教仍然寄托着大多数人对终极的关怀,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只不过因为哲学问题焦点的转移,从而使得诸如家庭宗教之类的问题在思想家的意识层面上没能占有太多的空间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