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女主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终于落幕,孙俪演的挺好,不过还是有让人跳戏的地方——对于前两集,每经影视(微信号:meijingyingshi)记者花了很长时间说服自己:已经35岁的孙俪饰演的周莹只有十八岁。
大女主电影《明月几时有》也是这样,拍出了平民史诗气质,周迅的“方姑”演的也很好,但影片前半段的青年方姑的确显老。
孙俪和周迅都是极好的演员,但在上述两部作品,她们都输在了“少女”形象。
某知名导演去参加大学里关于“电影表演”的研讨会,半路被教过他的老师拦住,不让他进去。老师跟他说:“别听他们胡扯,电影表演就是形象!形象!形象!”导演问:“那演技呢?”老师回答:“演技只是形象的一种。”
演员很少能演好比自己年轻的角色——演技再好也没用。因为岁月不饶人。
但演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她们去演比自己年龄更大的角色,往往能够获得成功。鲍起静就是这样一位演员。作为一位“妈妈专业户”,她从30岁就开始了饰演“妈妈”的生涯。
▲鲍起静(视觉中国/图)
鲍起静出生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是名导演,年迈后加入无线电视,专门演“武林高人”,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扫地神僧”,《鹿鼎记》里的“神龙教主”;弟弟鲍德熹是摄影师,凭《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
▲鲍方在《天龙八部》里的“扫地神僧”(豆瓣电影/图)
但鲍起静的演艺生涯,不像一般“星二代”靠家人名望,也不靠所谓“天才”,反而与内地的老艺术家有着同样的经历——体验生活:她17岁考入长城电影公司的演员培训班,按公司要求,先去纱厂当了3个月纺织女工,而后才回到公司拍戏。
正式进入长城电影公司后,鲍起静演了一系列文艺片。而彼时香港地区的武侠片风头正劲,胡金铨、张彻、李小龙舞刀弄剑拳脚相加,文艺片难有市场,鲍起静也一直难有名气。1977年,鲍起静的事业出现了一点转机,她出演了父亲鲍方自导自演的经典历史片《屈原》,终于有了一部能站住脚的代表作。
▲鲍起静在《屈原》里的角色扮相(豆瓣电影/图)
但鲍起静并没有因此依赖父亲,《屈原》仅是父女两合作的唯一一部电影,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里,鲍起静饰演的角色也多是平民形象。直到1980年,鲍起静终于在武侠大导张鑫炎的《白发魔女传》里出演“白发魔女”,这可能是她演艺生涯里最具噱头的角色。影片票房大概300万元,那时算是相当不错。
▲鲍起静在1980年版的《白发魔女传》中出演“白发魔女”
而鲍起静身上的贤惠媳妇劲儿和“魔女”实在沾不上边,拍完这部电影她也到了30岁,在那个年代的香港,是该转型的年纪。所以鲍起静转去亚洲电视,出演《大地恩情》,从此开始演妈妈,一演就是近40年。
在这期间她也接到过不少烂片,但她心里清楚,至少自己戏份要演好;戏本身烂,自己又不认真演,那就真的完了。
内地观众真正熟悉鲍起静的面孔,还是通过她和郑则仕演出的《肥猫正传》。郑则仕曾对她说过:“我看你演了很多烂戏,但是我每次只要看到你,就会眼前一亮。你没有红,是因为你没有碰到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制作,所以你一直默默无名地在演戏。但是没关系,观众是看得到的,观众会记得鲍起静是个好演员,他们会有这个印象留存在脑子里。”
▲《肥猫正传》中鲍起静饰演猫妈(豆瓣电影/图)
2008年,在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里,鲍起静终于等来了她的好导演、好剧本、好制作。
▲《天水围的日与夜》鲍起静饰演单亲妈妈贵姐(豆瓣电影/图)
天水围原本只是小小的围村,有30多万底层收入的居民拥挤生活在那里。由于发生过多起震惊香港的伦常惨案,这个地名又有着浓烈的悲情色彩。但许鞍华不让电影里的人出一点意外:鲍起静饰演的单亲妈妈贵姐,带着儿子度过一个暑假,一日两餐,平平淡淡,犹如现实中天水围居民那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影片从生活琐碎中写人情事故,草灰蛇线水到渠成,讲老一代的贫苦百姓互相扶助,讲新一代人从父辈身上学会给予和承担,懂得尊严和骨气。
鲍起静从小生活在穷人的圈子里长大,她早年的纺织女工生活又与“贵姐”的经历一模一样,在这部电影里,她不是在演“贵姐”,她就是“贵姐”。影片正因鲍起静出演,才有了那份默然的温暖和无声的感动;她也凭借这部电影,夺得了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一个演员想拍一部好电影,除了努力,可能要花一辈子时间用来等待,等那个从她生命里长出来的角色。鲍起静很幸运,她等到了。
昨天,鲍起静主演的新片《我的妈呀》与观众见面,电影讲述儿子见到久别疏离的母亲,得知母亲患病已时日无多,于是放下过往心结,协助母亲完成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清单”。
▲《我的妈呀》海报(豆瓣电影/图)
诚然,影片中鲍起静没能重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精彩表演;与同档期上映的《天才枪手》相比,《我的妈呀》也没有好莱坞思维的“功成名就和飞来横祸”来得过瘾。
但看电影除了“过瘾”之外,总还有些别的需求。而另一些电影,也从不以“过瘾”为目的。
杨德昌曾说过:发明电影之后,人类的生命被延长了三倍。两个小时的电影,应当是人一生的命运。
鲍起静的前作《天水围的日与夜》也好,近些年别人的《桃姐》《幸运是我》也好,讲的都是家庭和伦理、成长与衰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这些电影是在看命运,男人和女人、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总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的妈呀》剧照(豆瓣电影/图)
这些电影放弃好莱坞思维,去讲生命和社会;生命和社会的价值,贵不可言。
《我的妈呀》亦是如此。假如你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要体验“成功”和“危险”,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愿每个观众在电影里,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
|